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回乡创业的思索

    信息发布者:liuzhen001
    2016-11-16 13:38:08   转载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比较收益下降以及部分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渐成潮流。特别是在今年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的大背景下,预期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规模将明显增加。有关资料显示,河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几个农民外出务工主要省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累计已超过5000万人。 6月16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强调,“支持返乡创业人员因地制宜围绕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开展创业”。6月21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又提出若干具体措施。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农民工返乡创业出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开网店成为创业新途径。网店的兴起为很多有抱负却没有资金基础的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创业机会,小小网店甚至能带动一村乃至一个乡镇的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2月中旬,“邮掌柜”已在全国21个省份上线了5.6万个服务站点,交易总额超过16亿元。“淘宝村”更是在2014年迎来“井喷式”发展——从2013年的20个猛增至212个。 二是80后“创客”成为创业生力军。《农民日报》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农村创业大军中,65%是80后农村青年;到2018年,该比例更是将超过70%,农村青年将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的“主力”。 尤其是以跳出“农门”又再返乡的知识青年、农村大学生和有经验的农民工等为主形成的“新农人”,借助互联网等媒介成为“创客”。比如,吉林省榆树市保寿镇牛家村一名“创客”创新营销模式,采用种植基地安装摄像头让消费者全程可监控以及“零环节直达消费者”的配送模式,让全村入社农户的收入增加了2倍,开创出一条致富新途径。 三是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创业”。以往农民工创业企业规模小、资金人员少,有的甚至是“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这种“单打独斗”导致产品质量很难掌控,难以得到采购商认可,产量也很难形成规模,这成为制约发展壮大的瓶颈。 近来,一些地区的返乡农民工开始通过创建多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组建创业园,实现“抱团取暖”。比如,安徽省六安市返乡农民工自筹资金自建金安区张店镇农民工创业园,通过搭建创业平台,把过去一个个零散的作坊式服装加工小企业,吸引到园区内重新整合,实施标准化生产。此举不仅提高了企业效益,也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又如,吉林省长春市的返乡创业女大学生们成立创业联盟,利用网络,互通有无,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使联盟企业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 面对过去30多年里首次出现的较大规模农民工返乡创业潮,要让返乡创业农民工留得住,而不是“雄心勃勃回到家,灰头土脸又出去”,就要求有关部门抓住契机,综合施策,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服务,构建创业生态,保护好难得的创业积极性。 这里,笔者从“互联网+”的角度提出3点建议: 首先,应以“互联网+流通”突破农村基础设施瓶颈。农民工积累了经验和资本,点燃了创业梦想,但在一些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道路、用水、用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欠缺,农产品进城依然受到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匮乏的影响。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交易周期长,影响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成功率。 近日,商务部发布“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提出大力培育农村电商环境。笔者建议,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划,尽快普及农村和县域基础物流设施,切实提升农村道路交通与网络通讯水平,让产品顺利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其次,应以“互联网+农村金融”破解农村信贷难题。目前一些地区出台了农村信用社“无硬件抵押也可贷款”的扶持政策,但这仅仅是“看上去很美”——不仅利率高于其他商业银行,“按季度付利息”的做法更是苛刻。有的企业贷款后厂房还没建起来就要还利息了,不得不陷入“为利息奔波,为银行打工”,这增加了创业农民工企业的生存难度。 笔者建议,要大力推进农村物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尤其是推进农村信贷与土地流转相结合,盘活农民手中的资源,将资源优势化为资金优势。同时,要对符合要求的农民工创业者尤其是青年创业农民工,提供低息贷款、无担保贷款等政策倾斜,从贷款额度、还贷时间上放宽限制,改善对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融资服务。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挥“草根”、快速等多重优势,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农村经济各个环节,有效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此外,应以“互联网+”串起协作式农业产业链。吉林省等地区的现实情况显示,许多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并没有在农业的产、供、销等环节做出细致的设计和规划,这导致经营无法持续。 为此,笔者建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应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工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的组织化程度。最近,把互联网因素融入原有的“公司+农户”模式,通过互联网,在城市消费者和农户之间架设一座更有机的“桥梁”,成为协作式农业产业链最重要的创新实践之一。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相关协会可以通过促进移动电商和农业产品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分工合作,将本地分散的农户组织嵌入产业链,直接促进农产品附加值及农业报酬递增,促进农业从一味地追求增产到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